建筑渗漏现象的普遍以及带给百姓生活的困扰,引起了央视的重视。7月9日和10日,财经频道(CCTV-2)连续两晚于黄金时段在《经济信息联播》节目中以“漏水的防水材料”为题,对引起我国建筑渗漏居高不下的根源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报道。
秦皇岛某小区自建成日起,房屋外墙、阳台、地下室等部位出现严重的渗漏问题,直接影响百姓正常生活。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房屋的平均渗漏率为65%,地下建筑的渗漏率更是超过了80%。中国建筑学会防水技术专委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叶林标告诉记者,在建筑领域,投诉问题最多的也是房屋渗漏,占到总投诉量的25%。建筑渗漏已成为除建筑结构之外影响建筑质量的第二大问题,被称为“建筑癌症”。引起渗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有些工程使用了不合格的劣质防水材料。
为深挖劣质防水材料的根源,记者南下上海,在一些防水材料集散地暗访,发现可以从一些商家手中轻松地购买到假冒名牌产品和低质非国标产品。追溯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来源,记者又到浙江七都等地调查,发现一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他们正在用简陋的设备和回收料生产劣质沥青防水卷材。根据线索,记者又来到天津,发现造假防水材料的,不仅是一些三无企业,一些有证企业也在挂羊头卖狗肉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据记者了解,假冒防水材料的生产窝点在全国分布很广,但山东寿光、江苏吴江、浙江湖州、陕西神木、辽宁盘锦是几大集中地。无证造假企业已给有证正规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少被冒牌的正规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和巨资在打假上。
为探求产生此种市场乱象的根源,记者采访了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朱冬青告诉记者,2012年全国防水卷材的使用量约15亿m2,而产能却达到了50亿m2,产能大于使用量数倍。产能严重过剩的后果,就是市场上的恶性低价竞争。质量低劣的产品之所以在建筑市场拥有巨大的需求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建筑工程实行的最低价中标制度。工程项目层层转包,层层分包,到最后留下的利润没有多少,所以只能按最低价中标。比如,中国铁路项目,就是采用最低价中标,包括防水材料的采购。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官网显示,过去三年新建铁路项目中八成的防水材料中标企业都是小企业,其中标价格是远低于正规大企业的合理成本价的。另外,价格低廉、质量堪忧的防水材料能够在多数建筑工地频遇绿灯,也与目前国内建筑工程不够严格的监管制度分不开。
通过央视记者抽丝剥茧式的调查,将一条假冒伪劣防水产品生产、销售、使用的利益链展现在观众面前,也使社会大众认识到了建筑防水渗漏顽症久治不愈的根源所在。防水行业乱象首度为央视所关注和揭示,将引起社会大众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或将成为行业生态改善的契机(深望达编辑整理)